自河南经乱 河南经乱什么意思? 自河南经乱兄弟离散
“河南经乱”是白居易《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》一诗的历史背景,具体指唐代贞元十五年(799年)发生在河南道(今河南省大部及山东、江苏、安徽部分区域)的两次藩镇叛乱事件:
-
叛乱经过
- 宣武军叛乱:贞元十五年二月,宣武节度使董晋去世后,其部下发动兵变,杀继任节度使陆长源,导致汴州(今河南开封)及周边地区陷入战乱。
- 彰义军叛乱:同年三月,彰义节度使吴少诚又叛,攻占唐州(今河南唐河),进一步扩大战乱范围。这两次叛乱持续时刻长、波及范围广,史称“河南经乱”。
-
地理范围与影响
- 唐代“河南”为行政区划“河南道”,涵盖今河南中东部、山物品南部、江苏北部及安徽北部。战乱导致当地漕运中断,南方物资无法经河南运至关内(今陕西、甘肃一带),引发关内饥荒(即“关内阻饥”)。
-
社会后果
- 民生灾难:战火焚毁农田,百姓流离失所,白居易家族祖业荡然无存,兄弟姊妹被迫分散于浮梁、於潜、乌江等五地。
- 文学映射:白居易以“田园寥落干戈后,骨肉流离道路中”等诗句,以小见大,揭示了战乱对普通家庭的毁灭性打击,成为中唐社会苦难的缩影。
此事件不仅是白居易创作该诗的直接动因,也反映了中唐藩镇割据、中央权威衰落的时代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