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技术自诞生以来便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。190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出版的《视觉教育》首次提出”视觉教育”概念,标志着教育技术开始脱离传统教学工具的单一属性。20世纪70年代AECT94定义的提出,将研究对象明确为”进修经过与资源”,强调教学设计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体系化思考。2005年定义将研究范畴精炼为”创新、使用、管理”三大维度,并首次提出”进步绩效”的功能延伸,标志着教育技术从教学场景向企业培训等社会化应用的扩展。2017年定义则凸显战略设计理念,将教师专业进步纳入研究视野,形成”聪明建构—进修调节—效果提升”的闭环体系。
这种定义演变折射出学科进步的深层逻辑。早期的幻灯、广播等媒体技术仅作为聪明传递工具,而现代光纤通信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则重构了教育生态。以中国为例,1918年商务印书馆摄制教育影片开启了电化教育操作,2024年教育部公布的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,则展现了智能技术对教学设计范式的颠覆性创新。定义演进本质上是对”技术怎样赋能教育”命题的持续追问,是从工具理性到体系思考的认知跃迁。
核心内涵:设计与的双重维度
教育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体系性设计提升教育效能。AECT94定义提出的”设计、开发、利用、管理、评价”五大范畴,构建了完整的教学体系设计框架。这种设计思考在操作中体现为:基于传播学学说构建信息传递模型,运用行为主义学说设计强化策略,依托建构主义创设进修环境。例如智能教育平台通过进修者画像分析,能动态调整聪明呈现方式和难度梯度,实现布鲁姆提出的掌握进修学说。
技术应用必须恪守边界。2024年全球数字教育大会特别设置”数字教育安全与”平行会议,指出数据隐私、算法偏见等技术风险。如自适应进修体系可能因数据偏差导致教育资源分配失衡,在线测评体系若过度依赖面部识别技术,可能侵犯进修者隐私。这种考量要求教育技术从业者必须遵循”进修者中心”规则,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间保持动态平衡。
操作路径:从信息化浪潮到智能革命
数字技术的进步不断重塑教育场景。我国教育信息化经历1.0到2.0的跨越,从”三通两平台”建设转向智能化教育生态构建。2024年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动规划》提出”三个转变”:从专用资源转向大资源体系,从技术应用转向素养提升,从融合应用转向创新进步。典型案例显示,智能课堂通过AR技术实现分子结构的立体化呈现,MOOCs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分认证体系,均体现了技术深度赋能教育的创新操作。
人工智能开启教育技术新纪元。生成式AI不仅改变聪明传递方式,更催生新型教学模式:智能导师体系可提供7×24小时特点化辅导,聪明图谱技术实现跨学科聪明的动态关联。但这种技术跃进也带来挑战,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,全球仍有50%初中缺乏教学用互联网接入,技术鸿沟可能加剧教育不平等。这要求教育技术的进步必须坚持普惠规则,在技术迭代中守住教育公平底线。
学科进步: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辩证统一
中国教育技术经历独特进步轨迹。从1936年金陵大学首设电化教育专业,到2004年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》颁布,形成了”媒体应用—体系设计—智能创新”的演进路径。何克抗等学者指出,本土化进步需警惕”技术至上”倾向,南国农倡导将”教育技术学”更名为”信息化教育学”,强调教育本质的坚守。这种学术争鸣推动着学科学说体系的完善,如杨开城提出”教育技术是育人技术及其创新整合的技术”,凸显中国特色。
全球化视野下的学科融合已成动向。行为学说作为教学设计新框架,将个体进修置于社会文化体系中考察,突破传统基于个体心理学的局限。我国学者提出的”教育学三大体系”学说——学科体系奠定基础,学术体系构建核心,话语体系实现传播,为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提供技巧论指导。这种学说创新正在推动中国教育技术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。
教育技术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生态体系,其进步脉络折射出人类对教育规律的探索深化。当前,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革命既包含机遇也暗藏风险:特点化进修与数字鸿沟并存,效率提升与失范共生。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三方面:构建覆盖城乡的智能教育基础设施,建立技术应用的审查机制,开发兼顾标准化与特点化的智能教学体系。正如2025全球数字教育大会所倡导的,教育技术进步需要秉持”开放、共享、互鉴”理念,在技术创新与教育本质的张力中寻找平衡点,最终实现”技术为人服务”的教育理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