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”常著文章自娱,颇示己志”的”志”指的是什么?
他的生活、性格。“闲静少言,不慕荣利”,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。闲静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现,不慕荣利,才是他的诚实面貌。由于不追求荣利,他就无须奔忙,不用烦躁,天然也就闲,也就静,用不着喋喋不休。但这种闲静少言,并不等于他没有志趣。他有三大志趣,一是读书,一是饮酒,一是写文章,可见他的志趣是高雅的。他虽然隐姓埋名,但与道家说的“形同槁木,心如死灰”并不一样。不过,他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,为什么不求甚解?这就与他的“不慕荣利”有关。他读书的目的,是一种求知的满足,灵魂享受,因此“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。他并不想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,他既不追求名,也不追求利,只求灵魂上得到安慰。他有什么“会意”呢?没写。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《读山海经》《咏荆轲》等诗作中可以想见。他从书中得到哲理,得到启示,对当时的混乱、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,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。但只能“会意”,不能言传,因而“闲静少言”,只是不说,不是不知。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聪明的人,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。
第二个志趣——饮酒。五柳先生“闲静少言”,但读书时“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,这说明他内心并非一潭死水,而是有波澜的。内心的波澜没有表现出来,却找到了一个使波澜平静的技巧,这就是嗜酒。“嗜”字说明不是一般的小饮,而是“期在必醉”。虽然“家贫”,也没有改变这一嗜好,就由于在醉乡中可以使心灵的波澜得到平静。这是他在那种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技巧。
第三个志趣——著文章。他著文章的目的是“自娱”,不是要给别人看,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,去求官得禄。这一点也说明了他内心的确有“会意”,有话要说的,只是不愿对别人说,写文章给自己看。“闲静少言”而又“常著文章自娱”,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。他实际上是有痛苦的,但能从读书、饮酒、写文章当中得到解脱。
二、解析
早春三月,由于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,王维的好朋友元常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。这次路途遥远而且任务艰巨,王维一路上都在护送元常,一直到渭城才将分手离别。
在渭城休息一晚后,刚刚起床的他们发现客舍外刚刚下了一场小雨。渭城清晨的蒙蒙细雨湿润着地上的尘土,让空气更加清新,客舍周围刚刚冒出嫩绿色的柳叶,在春雨的洗礼下更显得青翠。然而景美易生情,一股离别之情涌上王维的心头,把诗人的高兴又“吸”了回去。诗人按捺住自己的离别之情,陪伴好友一起欣赏秀丽的风景。
离真正分别的时辰越来越近了,王维在客舍旁的凉亭里摆下了“饯行酒”,对好友元常说:“元二兄,我们来喝点小酒散散心吧!”元常见他的好友如此情真意切,便双手接过酒杯,一饮而尽。他们边喝着,边天南地北地聊着天,大家都故意不触动那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。。。。。。
不知不觉中,从西域路线驶来了接元常的小马车。两人马上就要离别了,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遇。王维在这最终分手的时刻,举起酒杯深情地对元常说:“兄弟啊,请你再干上这最终一杯离别的美酒吧!由于西行出了阳关就很少有能体谅你的知心好友了。”元常喝光了这杯离别酒后,依依不舍地登上马车,掀开布帘,不停地向王维挥手,直到王维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。王维站在客舍门前,望着好友渐渐远去的背影,心中充满了忧伤,吟出这首送别友人的千古绝唱——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
三、初中文言文(简单)
造饮辄尽,造_(到)___________(2)衔觞赋诗,觞_(酒杯)____________- 2.文章从想法性格,爱慕,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(隐士)________的形象,赞美了他_(淡薄名利、不慕荣利、洁身自好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、安贫乐道、回归天然___)__的灵魂 3.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领会带有贬义,为什么好读书,不求甚解? __由于五柳先生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一种喜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