判定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需从定义识别、文本分析、效果判断三方面入手。下面内容是具体步骤与技巧:
一、核心判定步骤
-
明确手法定义
- 表现手法是作者通过特定方式表达想法情感的技巧,包括抒情方式(借景抒情、托物言志)、描写技巧(动静结合、虚实相生)、结构手法(伏笔照应、卒章显志)等。
- 区分易混淆概念:
- 对比 vs 衬托:对比是两种事物的对照(如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),衬托是用次要事物突出主体(如“蝉噪林逾静”)[]。
- 象征 vs 比喻:象征以整体意象表达抽象概念(如《海燕’里面的海燕象征革命者),比喻是局部相似性(如“月光如水”)。
-
分析文本特征
- 抓关键词:如“欲扬先抑”常伴随情感转折(如《荔枝蜜》先贬后褒蜜蜂);“卒章显志”多在小编觉得点明主题(如《爱莲说》末句)[]。
- 观察结构:
- 若文中多次出现同一意象(如《背影》四次描写“背影”),可能为反复渲染或线索贯穿。
- 若前文暗示后文呼应(如《故乡》提及闰土为后文重逢铺垫),则为伏笔照应[]。
-
结合情感与主题
- 手法服务于情感表达,例如:
- 以乐景写哀情:用欢快场景反衬悲伤(如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)。
- 虚实结合:实写眼前景,虚写回忆或想象(如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)。
- 手法服务于情感表达,例如:
二、常见手法判定技巧
手法类型 | 判定特征 | 例句/案例 |
---|---|---|
对比 | 两种事物/情景的差异对照,强调对立性 | 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(贫富对比)[] |
衬托 | 以次要事物烘托主体,分正衬(相似)、反衬(相反) | 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”(正衬友情)[] |
象征 | 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,贯穿全文 | 茅盾《白杨礼赞》以白杨象征北方军民坚定灵魂 |
托物言志 | 借物象表达志向,物与志需有内在关联 | 《爱莲说》以莲喻君子高洁 |
动静结合 | 动态与静态描写交织,增强画面感 | 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(静景与动景结合) |
虚实相生 | 实写眼前景,虚写回忆/想象,拓展意境 | “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”(现实与梦境交织) |
欲扬先抑 | 先贬抑后褒扬,形成情感起伏 | 《荔枝蜜》先写讨厌蜜蜂,后赞其奉献[] |
三、答题模板与示例
-
答题结构:
- 步骤一:明确手法名称(如“反衬”“托物言志”)。
- 步骤二:结合文本分析手法运用(如“以‘草虫鸣’反衬环境的寂静”)。
- 步骤三:点明情感/主题效果(如“突出诗人早行的孤寂”)。
-
示例解析:
- 题目:分析王冕《白梅》的表现手法。
冰雪林中著此身,不同桃李混芳尘。
忽然一夜清香发,散作乾坤万里春。 - 答案:
- 手法:托物言志。
- 分析:以白梅在冰雪中绽放、清香远播,象征诗人高洁品格与济世理想。
- 效果:通过物象与志向的关联,含蓄表达不慕名利、心怀天下的情怀[]。
- 题目:分析王冕《白梅》的表现手法。
四、易错点与注意事项
-
避免概念混淆:
- 比喻 vs 象征:比喻是局部修辞(如“月光如水”),象征是整体意象(如《海燕’里面的暴风雨象征革命浪潮)。
- 渲染 vs 烘托:渲染是正面铺陈(如《绝句》色彩描绘),烘托是侧面衬托(如《蒹葭》以秋景烘托惆怅)[]。
-
结合语境灵活判断:
- 同一手法在不同文本中影响不同,需紧扣主题(如“明月”可象征思念,也可渲染孤寂)。
-
多角度综合考量:
- 复杂文本常综合多种手法,需主次分明(如《沁园春·雪》兼用对比、象征、虚实)。
怎么样?经过上面的分析技巧,可体系判定表现手法。若需进一步练习,可参考《青玉案·元夕’里面“灯火阑珊处”的象征解析,或《访兰’里面托物言志的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