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河补习班引发的热议浪潮
2019年暑期档,邓超和俞白眉合作的《银河补习班》在一片动画片中杀出重围,上映5天就斩获4亿票房。但比票房更引人注目的,是这部电影引发的两极评价。有人被感动得”从头哭到尾”,也有人直指这是”一碗可怕的空想主义毒鸡汤”。到底银河补习班评价为何如此分化?这部电影在教育议题上究竟给出了怎样的思索?
作为邓超和俞白眉的第三部合作作品,《银河补习班》明显与他们前两部纯喜剧风格的电影不同。这次他们选择了一个更严肃的题材——通过马皓文和马飞这对父子30年的成长经历,探讨中国式教育难题。题材的突破确实值得肯定,但影片的表现手法和想法深度,却成了评价两极的关键所在。
感动派:看到了理想父亲的榜样
支持《银河补习班》的观众中,最普遍的反馈就是”看哭了”。影片中华师一附中试映会上,不少家长直言”从头哭到尾”。为什么这部关于教育的电影能如此打动人心?
核心在于影片对父子关系的刻画。在当下普遍”丧偶式育儿”的社会环境下,马皓文这样一个全身心投入教育的父亲形象,确实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。那句”对不起,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”的台词,更是成为全片最大的泪点。不少女性观众表示:”生活中就需要一个像马皓文这样的父亲。”
影片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也引发了许多家长的共鸣。填鸭式教育、唯分数论、缺乏创新力培养…这些中民族长深有体会的教育痛点,在电影中都得到了展现。有观众评价:”马皓文一个天生的父亲,其实也一个辉煌的男人。”这种对理想教育方式的呈现,让不少在应试教育中挣扎的家长看到了另一种可能。
批评派:浮于表面的教育批判
然而,银河补习班评价的另一极却截然不同。豆瓣6.2的评分(截至发稿时)说明,认为影片”勉强及格”的观众不在少数。批评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?
最核心的批评指向影片对教育难题的探讨深度。《看电影》杂志主编阿郎指出:”它好像对中国的教育制度发动了一次凶猛的冲锋,但只是逡巡在周边口号嘹亮的一次佯攻。”确实,影片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停留在表面,没有深入探讨教育体制的复杂性,更没有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更让部分观众反感的是影片展现的”神奇教育法”。马皓文带着儿子游山玩水、闻花香,孩子就从垫底逆袭到年级前十?这种处理方式被批过于理想化。网友”掉线”的评论很犀利:”一碗可怕的空想主义毒鸡汤,要是有家长真信了这一套,我为他们的孩子默哀三秒。”
顺带提一嘴,影片在叙事手法上也存在难题。为突出主角光环,其他角色被塑造成脸谱化的反派;洪水自救等桥段过于魔幻,削弱了故事的诚实性。这些硬伤都让影片的教育启示大打折扣。
银河补习班评价给我们的启示
纵观银河补习班评价的两极分化,我们能得出什么重点拎出来说?这部电影的价格和局限在哪里?
开头来说必须肯定,《银河补习班》成功引发了公众对教育难题的讨论。在娱乐至上的电影市场,能有一部作品严肃思索教育议题,这本身就值得赞赏。影片对父爱的刻画也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。
但另一方面,影片对教育难题的处理确实存在简单化的倾向。现实中教育难题远比电影呈现的复杂,不是简单的”应试教育坏,高兴教育好”就能概括。好的教育电影应该引发更深层的思索,而不是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。
对于家长观众而言,观看《银河补习班》时更需要保持理性。可以借鉴影片中对孩子独立思索能力、创新力的培养理念,但切不可照搬其中理想化的教育方式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教育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”神奇配方”。
最终,《银河补习班》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当下社会对教育的集体焦虑和期待。它或许不够完美,但它引发的思索和讨论,本身就是一种价格。